大半夜路过城中村巷口时,有没有被突然亮起的粉色灯泡晃过眼?那些蹲在塑料凳上嗑瓜子的大姐们,怎么个个都像约好了似的留着泡面头?说真的,我第一次见着这些"多毛胖老阿姨"时,脑子里蹦出过八百个问号——她们为啥专挑城中村开店?这行当真能赚到钱?
我这半年特意跑了五个城市的城中村片区,发现这些路边店大姐们还真有些共同点:- 标配装备:塑料凳三件套+保温杯+永远在播《甄嬛传》的手机- 接客规律:下午三点准时开门,半夜警车巡逻时集体熄灯- 生存智慧:见着穿制服的就喊"大哥进来理个发",遇到检查秒变五金杂货铺
上周我在广州某城中村跟个58岁的李姐唠嗑,她边往腿上抹清凉油边说:"抖圈这些人就像野草,拆迁办赶不走,扫黄组抓不完。前年儿子结婚的彩礼钱,可都是老娘在这儿一张张攒出来的。"
你要是头回往这些巷子里钻,千万记。1. 手机充饱电:那些七拐八弯的巷子比迷宫还复杂2. 现金别超200:听说过有哥们被摸走整月工资的3. 穿最土的衣服:花衬衫+大金链子=行走的ATM机
有回我亲眼看见个愣头青跟大姐说"来个全套",结果被带去隔壁理发店真洗了三个钟头头。这些大姐的江湖黑话可比外语难懂:- "吃快餐"=20分钟基础服务- "住宾馆"=带你去出租屋- "买茶叶"=问你要不要特殊服务
这个问题我憋了三个月,直到认识个退休的社区民警老张才搞明白。他掰着手指头给我算账:"这些大姐多数是早年下岗女工,现在去当保洁2800,在这儿月入过万。去年扫黄抓了批人,结果三个月后又在隔壁巷子重操旧业。"
更扎心的是,有些城中村房东就靠这些店铺收租。上个月深圳某城中村拆迁,有个房东哭得比租客还惨——光靠这些"理发店",他每月躺着收6位数租金。
那天看见个大姐蹲在店门口啃凉馒头,突然觉得她们也就是群讨生活的普通人。不过话说回来,前两天路过看到拆迁队的挖机已经开进村口,不知道这些粉色灯光还能亮多久。要我说。肫浜闷嬲庑┞繁叩甑纳衩厥澜,不如多关心下城市边缘人群的生存困境——毕竟,谁还不是为了口饭吃呢?
公司简介